發表時間 |
文章標題 |
人氣 |
2024-03-29 |
Kleinbauer 藝術史編撰法 外部方法 大綱
|
(32) |
2024-03-29 |
Kleinbauer的藝術史編撰法--外部方法
|
(42) |
2023-03-15 |
羅森柏格與他的表演
|
(71) |
2021-04-18 |
「有譜」計畫
|
(95) |
2021-01-24 |
The Womb & The Diamond 《兩界》-- 蔡佳葳個展
|
(61) |
2020-12-20 |
Sjoerd van Tuinen : Speculative Art Histories: Analysis at the Limit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49) |
2020-03-18 |
45年間議論中──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展與戰爭畫
|
(274) |
2018-10-06 |
4897,主體性的幻象,公共收集,典藏歷史與歷史典藏 「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展覽論壇論壇
|
(239) |
2018-07-10 |
影像的影像-高重黎以攝影作為支點的聖像破壞與希望工程
|
(533) |
2018-06-19 |
筆記:TATE MODERN2000年的永久典藏陳列方法學
|
(65) |
2018-06-03 |
倒轉的阿卡狄亞:丈量世界的尺度與方法
|
(454) |
2018-04-19 |
「耳蝸與大腦請借我」逐字稿,香港M+主辦,時間:2017/8/3 地點:Asia Society(亞洲協會), 香港
|
(160) |
2018-03-18 |
聲音想怎樣?
|
(191) |
2017-12-20 |
現代藝術與作為記憶檔案庫的美術館:佛斯特的三組關鍵性檔案關係
|
(342) |
2017-04-10 |
Ayoung Kim的聲音裝置Zepheth, whale oil from the Hanging Gardens to you, Shell3(2015)
|
(167) |
2016-10-06 |
誰在乎台灣?誰在乎雙年展?
|
(113) |
2016-07-11 |
困難的風景:聲音製圖學(香港藝術中心,2016)
|
(165) |
2016-07-11 |
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 策展論述與作品說明
|
(571) |
2016-07-02 |
典藏/博物館 by Donald Preziosi
|
(520) |
2016-06-25 |
如果一手的體驗是不可能的話,到底什麼是真正可以被認識的?
|
(54) |
2016-01-25 |
淺井忠 在台灣與六氏先生
|
(526) |
2015-10-05 |
無限發掘居所與他方
|
(292) |
2015-08-07 |
藝術史的終結
|
(3005) |
2015-06-17 |
前衛吃錯藥
|
(96) |
2015-03-25 |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
|
(92) |
2015-03-19 |
藝術力:衝突之間的權力平衡與協商
|
(704) |
2015-03-19 |
「裂隙 島嶼」(Between Islands)巡島錄像
|
(170) |
2015-03-19 |
boris groys週四下午兩點@北藝大美術系F215教室
|
(140) |
2015-01-28 |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
|
(198) |
2015-01-14 |
王福瑞
|
(60) |
2015-01-08 |
藝術--美術館之於大眾,好比洗衣—自助洗衣店之於大眾
|
(722) |
2015-01-05 |
iN-Paf行為藝術節
|
(15) |
2014-12-10 |
「裂隙 島嶼」(Between Islands)錄像展
|
(102) |
2014-12-05 |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
|
(138) |
2014-09-06 |
初次見面:林氆先生,外婆的阿公
|
(500) |
2014-08-26 |
看不見的身體,不安定的檔案:廢墟島上的形骸
|
(110) |
2014-06-18 |
亞洲當代藝術的身體性
|
(75) |
2014-04-17 |
海市蜃樓:關於未來的空間考古學
|
(96) |
2014-02-19 |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2013/10/16
|
(101) |
2014-02-12 |
今日我最美之詐領保險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第十六屆畢業展
|
(108) |
2013-12-01 |
溫和而隱密的對立─羅森柏格1950年代初期作品中的作者意識
|
(1090) |
2013-11-18 |
記憶的尊嚴:人與物
|
(662) |
2013-11-05 |
2014北藝大策展類卓越獎從缺之說明
|
(133) |
2013-09-24 |
廢墟中的說書人
|
(462) |
2013-09-19 |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現代性幽靈的顯影
|
(223) |
2013-03-05 |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思考文創的同時,把「關係」同時考慮進來,包括業主與商品的關係,商品與消費者的關係,貨幣在這中間到底中介了什麼?商品與社會的關係,以及透過文創產業生產了怎樣的「價值」?當我們講到如何透過產業生產新的關係,我來舉兩個也許不相關表面上也不是文創的例子,一個是社會企業的概念,另一個是謝英俊的建築方案。他們都提供了一種不同於既有我們較為熟悉的產業模型與價值生產,並試圖在這邊把某種新的「社會關係」重建起來。
|
(267) |
2013-02-17 |
我們文化上諸多的努力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就是其塑造的條件正逐漸籠罩在以全球資本流動為前提的系統之中
|
(269) |
2013-02-16 |
標題:進修深造
|
(97) |
2013-02-16 |
誰怕西方:生產線上
|
(68) |
2013-02-05 |
評「憂鬱的進步」— 2012第三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本文刊登於2013.02出版的《艺术界 LEAP》第19期(p.196-197) Text: 吳牧青
|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