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國美館數位藝術平台,為一篇以賴火旺的「未確認生物貼吧」的實踐作為研究對象的田調報告)
視覺圖像經常用來作為科學原理與事件的圖示與說明;其中,在攝影發明之後,照片形式的影像更是以潛藏的「有圖為證」姿態來「證明」事物的「存在」。視覺圖像作為一種視覺對象,在觀者凝視之際,同時與觀者所處文化、知識、潮流結構進行對話;圖像透過教學、傳播媒介、書籍等各種文化建制被接收,科學圖像的流通與收受便是建立在特定文化結構與媒介傳播過程潛藏的視覺圖像語言。如果我們把視覺圖像縮小在「未確認生物」圖鑑的凝視的話,這將會是一個關於科學文化與俗民文化結構雙邊疆界重新釐定、交會、流動、碰撞與重組的過程。當然,並不是所有未確認的生物,都已然被客體化成為可見的圖像,種種以口傳、區域性傳說的方式所建構的未確認生物,仍然以想像的形式投射於個人或集體意識之中。如果「未確認生物」圖像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平台,以虛擬世界中的俗民作為交換知識與訊息的對象的話,那些像是「奶奶說的神祕動物」、「我高中時期的都市傳說」在這裡就得以被嚴肅對待,認真傾聽,那麼,署名賴火旺教授的吧主,在「未確認生物貼吧」的網路平台上所進行的,是不是就是一種以俗民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為基礎的知識系統重組的研究行動?
「俗民」通常用來指社會中擁有常識的成員,而他們所處的社會就是常識性的知識可以互相理解、重新想像的地方,那麼「未確認生物貼吧」這個平台有沒有可能正在透過俗民間的推論、評論,朝向重新組裝一個「衍生」的科學相關的文化與知識系統?「未確認生物學」原屬西方科學知識系統之旁門左道,「未確認」這種說法來自日文,但是在中文世界裡,相較於「神祕生物學」這樣的譯名,「未確認」至少隱含對未確認事物在未來被確認,抱持正面的態度。「未確認生物學」與其相對應的英文是Cryptozoology,其字根crypto在英文裡有「加密」、「隱身」的意思。Cryptozoology中文可譯成「隱棲動物學」,按照目前維基百科的解釋,Cryptozoology是一種對未被證實存在的生物進行搜尋研究的「偽科學」,對象包括那些被認為滅絕的動物;例如恐龍的存活例子,或是缺乏物理存在例證,但確實存在於神話、傳說、目擊或報導中的動物。(註1)
也許正是因為未確認生物學本身大量仰賴口傳,因此傳播途徑自然成為它建構的一部分,網路世界正好提供一個謠言與傳播都被容許以個人匿名或署名來傳播的空間,這無疑讓各式各樣蘊生於口傳以及區域性的神話或傳播系統的祕密生物學在此空間得以再度被採集、發現、談論、發酵、加碼;當然也可能被揭穿、解碼、或者進一步展開某種中介於當下與未來的圖傳形式,進而形塑某種(儘管短暫的)集體記憶。相較於以工具理性、除魅、量化準確性為標榜的各種西方現代正統科學,「未確認生物學」貼吧意外地打開一個俗民研究、媒體研究、科技文化交匯的地帶,讓心理機制、幻想、區域文化結構的運作在這裡有重新活化的可能。如果這不算是所謂的科技藝術,卻也與當前想像中的科技藝術形成一種有趣的對話。
「未確認生物貼吧」平台算不算是一個藝術計畫?吧主「賴火旺教授」與網路茫茫大海中的資料搜集狂有何不同?教授(我們就這樣稱呼她)這個表面看似權威,但其實出自反諷的署名,也許透露教授主持這個貼吧多少有那麼一點再造系統的企圖。(註2)根據教授的說法,吧主在平台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除了闢謠之外,必要的時候放任貼圖者提供一點都不具說服力的未確認生物圖片,目的只為收集分屬差異知識系統結構的話語與知識,並讓它能夠持續發酵,而不急著對它澄清、闢謠」。因此,平台上進行的交流,更像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一種透過對主流的知識系統進行意義填補的遊戲,讓網路使用者透過對網站的黏著,自然形成一種根植於不同區域文化經驗,所醞釀出來的改造動力。如此,「對資訊來說: 未來性跟歷史性一樣重要!」這麼一句既熱情擁抱俗民,又帶有前瞻性的一句話,從教授口中說出來,實在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科學與技術文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圍繞在我們生活周圍,以科技為名義的豐功偉業,神話奇蹟,是經歷多少轉折與壓抑變成了今天的樣貌?它的英雄姿態塑造了今日的世界觀,但是,又有多少碎片與殘餘被遺落在這條康莊大道的路邊呢?這原來是屬於科技圖像文化史所關心的課題,也可能是「未確認生物貼吧」所返照出來的世界。
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的《鏡子:照出你看不見的世界史》中文版最近問世。這是一本通過「鏡子」的概念,照見「勝利者所書寫的歷史的背面」的作品。作者以歷史的題材,呈現出人類的偏執與野蠻的歷史。序言中他寫道:「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被遺忘的人,記著我們。我們看到自己,就看到他們。我們離去時,他們也離去嗎?」(註3)似乎,有某種與切身經驗相關的伏流,正以反英雄的姿態向我們招手;如果科學技術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對那些未確認事物的執迷,似乎就是在修補一座橋梁,一座可以真正通往「世界」的橋梁,並且追根究柢地為那些鑲嵌著記憶的無限想像鋪橋造路,深怕它遺漏在那些已被書寫成的歷史的背面。(文:郭昭蘭,現為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
註釋
1. 參閱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ryptozoology
2. 可參閱〈火旺教授的未確認生物學劇場〉(採訪/整理:《藝外》主筆吳嘉瑄+史金納)http://etat-heath.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28.html 。在提到「賴火旺教授」的由來時,教授提到:「我很早在中國論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他們對於某些專家或學術性權威很不信任,他們說教授是會叫的野獸。教授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是權威,而且我從以前就喜歡關注類似這種學術性的平台或媒體權威性如何樹立的議題。當我開始這些議題就用這個稱呼,雖然聽起來像尊稱,實際上是在反諷。」
3.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張偉劼譯,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台北:八旗文化,2013,pp.186-187。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
圖片檔案
研究對象: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一,來自 Michael Boym: Flora Sinensis ,1656。見 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二,來自Athanasius Kircher 的 China Illustrata,1667。見 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三,來自 http://tieba.baidu.com/p/1498612802。傳說中雷鳥捕獲的佚失照片。
(本文刊登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Gallery_Content.aspx?n=05473EC9C476534C&s=480ED19B4B33F35F)
視覺圖像經常用來作為科學原理與事件的圖示與說明;其中,在攝影發明之後,照片形式的影像更是以潛藏的「有圖為證」姿態來「證明」事物的「存在」。視覺圖像作為一種視覺對象,在觀者凝視之際,同時與觀者所處文化、知識、潮流結構進行對話;圖像透過教學、傳播媒介、書籍等各種文化建制被接收,科學圖像的流通與收受便是建立在特定文化結構與媒介傳播過程潛藏的視覺圖像語言。如果我們把視覺圖像縮小在「未確認生物」圖鑑的凝視的話,這將會是一個關於科學文化與俗民文化結構雙邊疆界重新釐定、交會、流動、碰撞與重組的過程。當然,並不是所有未確認的生物,都已然被客體化成為可見的圖像,種種以口傳、區域性傳說的方式所建構的未確認生物,仍然以想像的形式投射於個人或集體意識之中。如果「未確認生物」圖像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平台,以虛擬世界中的俗民作為交換知識與訊息的對象的話,那些像是「奶奶說的神祕動物」、「我高中時期的都市傳說」在這裡就得以被嚴肅對待,認真傾聽,那麼,署名賴火旺教授的吧主,在「未確認生物貼吧」的網路平台上所進行的,是不是就是一種以俗民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為基礎的知識系統重組的研究行動?
「俗民」通常用來指社會中擁有常識的成員,而他們所處的社會就是常識性的知識可以互相理解、重新想像的地方,那麼「未確認生物貼吧」這個平台有沒有可能正在透過俗民間的推論、評論,朝向重新組裝一個「衍生」的科學相關的文化與知識系統?「未確認生物學」原屬西方科學知識系統之旁門左道,「未確認」這種說法來自日文,但是在中文世界裡,相較於「神祕生物學」這樣的譯名,「未確認」至少隱含對未確認事物在未來被確認,抱持正面的態度。「未確認生物學」與其相對應的英文是Cryptozoology,其字根crypto在英文裡有「加密」、「隱身」的意思。Cryptozoology中文可譯成「隱棲動物學」,按照目前維基百科的解釋,Cryptozoology是一種對未被證實存在的生物進行搜尋研究的「偽科學」,對象包括那些被認為滅絕的動物;例如恐龍的存活例子,或是缺乏物理存在例證,但確實存在於神話、傳說、目擊或報導中的動物。(註1)
也許正是因為未確認生物學本身大量仰賴口傳,因此傳播途徑自然成為它建構的一部分,網路世界正好提供一個謠言與傳播都被容許以個人匿名或署名來傳播的空間,這無疑讓各式各樣蘊生於口傳以及區域性的神話或傳播系統的祕密生物學在此空間得以再度被採集、發現、談論、發酵、加碼;當然也可能被揭穿、解碼、或者進一步展開某種中介於當下與未來的圖傳形式,進而形塑某種(儘管短暫的)集體記憶。相較於以工具理性、除魅、量化準確性為標榜的各種西方現代正統科學,「未確認生物學」貼吧意外地打開一個俗民研究、媒體研究、科技文化交匯的地帶,讓心理機制、幻想、區域文化結構的運作在這裡有重新活化的可能。如果這不算是所謂的科技藝術,卻也與當前想像中的科技藝術形成一種有趣的對話。
「未確認生物貼吧」平台算不算是一個藝術計畫?吧主「賴火旺教授」與網路茫茫大海中的資料搜集狂有何不同?教授(我們就這樣稱呼她)這個表面看似權威,但其實出自反諷的署名,也許透露教授主持這個貼吧多少有那麼一點再造系統的企圖。(註2)根據教授的說法,吧主在平台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除了闢謠之外,必要的時候放任貼圖者提供一點都不具說服力的未確認生物圖片,目的只為收集分屬差異知識系統結構的話語與知識,並讓它能夠持續發酵,而不急著對它澄清、闢謠」。因此,平台上進行的交流,更像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一種透過對主流的知識系統進行意義填補的遊戲,讓網路使用者透過對網站的黏著,自然形成一種根植於不同區域文化經驗,所醞釀出來的改造動力。如此,「對資訊來說: 未來性跟歷史性一樣重要!」這麼一句既熱情擁抱俗民,又帶有前瞻性的一句話,從教授口中說出來,實在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科學與技術文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圍繞在我們生活周圍,以科技為名義的豐功偉業,神話奇蹟,是經歷多少轉折與壓抑變成了今天的樣貌?它的英雄姿態塑造了今日的世界觀,但是,又有多少碎片與殘餘被遺落在這條康莊大道的路邊呢?這原來是屬於科技圖像文化史所關心的課題,也可能是「未確認生物貼吧」所返照出來的世界。
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的《鏡子:照出你看不見的世界史》中文版最近問世。這是一本通過「鏡子」的概念,照見「勝利者所書寫的歷史的背面」的作品。作者以歷史的題材,呈現出人類的偏執與野蠻的歷史。序言中他寫道:「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被遺忘的人,記著我們。我們看到自己,就看到他們。我們離去時,他們也離去嗎?」(註3)似乎,有某種與切身經驗相關的伏流,正以反英雄的姿態向我們招手;如果科學技術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對那些未確認事物的執迷,似乎就是在修補一座橋梁,一座可以真正通往「世界」的橋梁,並且追根究柢地為那些鑲嵌著記憶的無限想像鋪橋造路,深怕它遺漏在那些已被書寫成的歷史的背面。(文:郭昭蘭,現為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
註釋
1. 參閱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ryptozoology
2. 可參閱〈火旺教授的未確認生物學劇場〉(採訪/整理:《藝外》主筆吳嘉瑄+史金納)http://etat-heath.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28.html 。在提到「賴火旺教授」的由來時,教授提到:「我很早在中國論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他們對於某些專家或學術性權威很不信任,他們說教授是會叫的野獸。教授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是權威,而且我從以前就喜歡關注類似這種學術性的平台或媒體權威性如何樹立的議題。當我開始這些議題就用這個稱呼,雖然聽起來像尊稱,實際上是在反諷。」
3.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張偉劼譯,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台北:八旗文化,2013,pp.186-187。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
圖片檔案
研究對象: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一,來自 Michael Boym: Flora Sinensis ,1656。見 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二,來自Athanasius Kircher 的 China Illustrata,1667。見 http://tieba.baidu.com/p/1675820110?pid=21042255385#21042255385
圖片檔案三,來自 http://tieba.baidu.com/p/1498612802。傳說中雷鳥捕獲的佚失照片。
(本文刊登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Gallery_Content.aspx?n=05473EC9C476534C&s=480ED19B4B33F35F)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