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15 越耳噪音 在南海藝廊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集合時間 2007年6月3日03:00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研究羅森柏格已經讓我不知不覺成了羅森柏格精
同時也許也創造了一部羅森柏格聖徒傳吧

論文口試老師或者論文發表時候評論人的評語
我總是非常的在意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每一個聽搖滾樂的人都會有一段類似的經歷
就是曾經有一個酷酷的朋友在聽搖滾樂
因為這個朋友的指引
慢慢進入搖滾樂的世界裡頭來"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聽的音樂
必須在
對的時間
對的地方
以對的方式聆聽

最近我因為公事必須打電話給一個並不熟的朋友
她的手机答鈴非常迷人 是首清脆的粵語歌曲
答鈴僅摘錄複歌部分 不段重複 無始無終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聽說我的小朋友挺偉與祉彥已經完成從深坑到學校的"朝山"狀舉
請接受本人誠摯的Orz再Orz再Orz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太過美好
頭腦變得不去思考
...
快給我爛生活
快給我混亂一切
ROCK"N ROLL
SHAKE ME


引自
bb彈 創作歌曲"美好生活"
http://www.myspace.com/bbbomb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偷拍乘客 公車司機停止出車
〔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一名台北聯營欣欣客運公司林姓司機,私自在公車上裝設監視器拍下與乘客互動的情形及乘客醜態,張貼在部落格任人瀏覽,引發爭議;這名林姓司機昨天與欣欣客運共同召開記者會向社會道歉,林姓司機表示,裝設監視器是為了自保、釐清可能發生的乘載糾紛責任,「絕無嘲笑乘客的意思」,欣欣客運除了停止派車給這名司機,也表示將交由公司人評會決定是否進行懲處。

壓低頭上的棒球帽帽緣,戴著一枚銀色耳環和墨鏡,擔任客運司機三年、六十一年次的林姓駕駛對著鏡頭向社會大眾道歉;他說,自己當初是為了自保、釐清可能發生的乘載關係責任,因此私自在駕駛座前裝設監視器,並且出於幽默而將影片公布在網路上讓人瀏覽。

這位在網路上化名「布達佩斯」的林姓司機表示,入行三年他看過大學女生下車時忙著刷卡而沒站穩,結果跌倒導致脾臟破裂,卻要求司機賠償八十六萬元,他自己也曾勸告乘客站穩,結果被罵「神經病」、「多管閒事」,還被對方向公司反控遭司機辱罵「神經病」;林姓駕駛說,他張貼自行錄製的影片,就是為了「凸顯凡事不必然都是司機的錯」,而他為了顧及乘客的隱私,已經自行將影片打上馬賽克,但想不到還是無法被大眾諒解。

台北市交通局鼓勵各公車業者裝設車上攝影機,目前全市三千多輛公車中,約有十六%已完成裝設。欣欣客運業務部經理劉繼華表示,欣欣客運目前約有四百輛車,其中只有二十五輛裝設攝影設備,拍攝內容都由公司嚴格控管。

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已經行文要求各公車業者加強員工的教育訓練,嚴格控管監視器拍攝畫面,並將把這次事件納入欣欣客運年度的公車評鑑考量。


這段新聞讓我困惑了
為什麼不能拍
因為司機沒有拍到有人發走路工 不然這個影帶就會理所當然的放到媒體上被播放給大家每天吃晚飯的時候一起看?
因為司機沒有拍到竊賊 不然警察伯伯也會跟他調帶子TVBS也會搶著播?

不不不
不是不能拍是不能放到部落格 所以意思就是說 媒體有新聞自由保護著
而部落格沒有 部落格不是媒體 所以不可以有新聞自由
我還是不太懂?

還有
這位司機以攝影拍攝 這與作畫被對待的方式是不同的
我們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喜歡畫他的乘客
這次台北雙年展還參加展出

可是這位公車司機
被認為是偷拍了他的乘客
所以只要他在他的車體外頭告知他的乘客
本車設有監視錄影帶上車前請補妝
這樣就可以了嗎

下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請記得這位公車司機布達佩斯的作品
因為他不想當赤裸人吧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檸檬項鍊的照片終於上來了 我還有一條可愛的楊桃項鍊最近遺失了
不知是否被哪個有品味的行家給撿走啦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我的學生的創意市集攤子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石樵百年畫展》畫冊作品說明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 年

下面的作品說明是我為台北市立美術館《李石樵百年畫展》畫冊所寫
在這裡我嘗試將繪畫視為文化圖像
而不僅只將他放在繪畫形式或風格的歷史之中

4.市場口
The Market
157x146cm
1945



這是畫家以台北太平町(大稻埕的核心,約今日延平北路一帶)的市場為題材所刻畫的人物群像傑作。在市場這樣一個社區居民交會的場所,畫家不但呈現了當時市場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透過人物的裝束,也讓觀眾瞥見一個階層各異、異質文化並存的台灣戰後社會。畫面中間最醒目的主角,從他較低的旗袍領,看出他應是來自上海的外省姑娘。畫家給中間這位上海派的姑娘一個如伸展台一般的位置 他朝著觀眾的方向走來,時髦而自信,好像要將身後的市場人群遠遠拋在腦後。姑娘穿著一件改良式的旗袍,魚尾裙式的下擺,讓她不必忍受傳統旗袍的拘束感,行走時裙擺的搖曳也更添嬌媚。鼻樑上時髦又昂貴的新玩意兒─太陽眼鏡─巧妙的阻擋觀眾窺視姑娘的目光,增添我們對這位市場中時髦小姐的好奇。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她與身後那些身穿閩式大祹杉的傳統台灣婦女、裹著投巾的、還有髮型上較為保守,身穿藍色旗袍的婦女,是如此不同。當這位上海派姑娘準備昂首向前的時候,我們看到身後女子正與小販商量買賣的價格,藍旗袍的婦女也只對遠方投以散漫背動的目光。不過,即使這位上海派姑娘如此吸引我們注意,畫家似乎在提醒我們,在最靠近觀眾的畫面右下方,蹲著一位米販,他的白色汗衫不僅變黃也破了好幾個洞。沿著米販的身軀往上看,我們還注意到後方更多階層的落差:左邊牆邊瞎了眼的乞丐,還有背著販賣盒子的年幼男童,準備走進市場開始他扛起家計的叫賣生活。如果這個畫面可以算是戰後台灣社會的縮影的話,那麼觀眾是否將各自在其中找到他們所對應的文化與身分呢? 或者,它應該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眼光中的社會寫實?某種程度反映藝術家所處的社會位置。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5年起,蔡佳葳開始在各種脆弱的事物表面,抄寫經文,藉此衍生經驗的密度。無論書寫的是豆腐、香菇、荷花,在有機物質表面抄寫心經,對藝術家來說,書寫經文既是對經文的再認識,也是自我的退隱,與萬物合作的過程。

 

蔡佳葳使自我意識獲得懸置的創作狀態,是一個不通過思辨觀念主義的薩滿世界。這種創作實踐放在西方現代主義的遺緒來說,經常冒著被異國情調化的風險,但是在佛教國際化的今日,這卻是一個東方傳統書法、西方抽象畫、行為藝術、觀念藝術都無法加以涵蓋的空間。

 

儘管蔡佳葳很少將自己的創作與一些俱有佛學與儒家文化影響的藝術家前輩作連結,但是,像她這樣與萬物合作的創作形態,的確讓人想到二戰後,各種起源于所謂東方哲學底藴的藝術實踐。

 

藝術史學者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的重要著作「1950 年代的禪」,其中摘要了戰後美、法、德、日藝術家對於日本禪學的興趣,雖然威斯格茲在討論所謂東西方藝術互動史的時候,幾乎把鈴木大拙以及日本禪學當作整個泛東方的代表,這個限制變成我們今天理解這個問題,很有益的索引。威斯格茲的視野與分類,事實上濃縮了1990年代西方藝術史學者在處理藝術移動與交流課題上時所採取的認識路徑與框架。這裏,威斯格茲一方面將廣泛受到禪學不同方式啟發的藝術作品歸納在下面三種類型:「書法藝術」、「空靈藝術」、「生活藝術」; 另一方面,又同時把禪及相關藝術的特徵,歸納為五個特徵:「空與無」、「動力說」、「無限與周圍空間」、「當下的直接經驗」、「非二元論及普遍性」。

 

這廣泛的分類很能幫助我們進入蔡佳葳及其藝術,並不是說蔡佳葳的作品屬於三者之中的任何一個,而是蔡佳葳的藝術實踐擾亂了威斯格茲的認識框架,對於熟悉上述分類、渴望製造藝術的世界性的藝術世界來說,蔡佳葳及其藝術以「片段-整體」的方式,實踐並製造了書寫、空靈、生活藝術這三者同ㄧ,並且是以活生生的生命形式,一種強調在時間中進行的藝術。藉此,這個行為協助抵達貫串世界、與生命整體性的方法。

 

「兩界」展覽名稱取自佛教的「金剛界」與「胎藏」,除了雙雙指涉宇宙秩序,這組詞彙同時具有堅固與柔軟並存、陽剛與陰柔共濟的非二元論意涵。正當「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提出星球視野政治性的探問之時,蔡佳葳專注探索自五世紀以來密續傳播途徑所抵達的據點,藉著高密度的勞動交換,重新尋求與對立他方共振的各種可能。

 

如果蔡佳葳早期作品是尋求將理知停頓、靜默、懸置,並與有機材料合作共(度)渡非人類中心之境的話,那麼「兩界」展覽則是明敏地將殊異宇宙觀的兩造,編織在以藝術為名的勞動事件之中; 「編織」,在這裡,除了是傳統智慧所奠基的勞動與生活,更是今日活躍於全球當代藝術的蔡佳葳透過藝術行動所連結的兩造,一方是透過當代藝術機制所取得的藝術語言、全球移動以及展覽資源,另一方是薩滿仍舊活躍其中,文化滅絕威脅卻不曾停歇的印尼與蒙古的婦女編織。透過藝術家的「織造」,雙方共享了殊異宇宙觀下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編織婦女在她們熟悉的編織工藝中領會藝術家轉換而來的曼陀羅圖形(也是一種世界秩序圖景),藝術家則轉譯傳統智慧於當代藝術語境中,藉展演之力重新形塑編織文化所來自的傳統智慧。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郭昭蘭  簡歷

 

郭昭蘭,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專任副教授,主要教授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史學理論與策展實踐。她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1960年代美國新達達藝術,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郭昭蘭的策展實踐關注聲音實踐與視覺性的交互作用、影像與視覺文化。近年展覽計畫包括:《複音馬賽克》(2006),與粘利文、吳燦政合作策展,探索聲音實踐進入視覺導向的美術館空間所引發的臨場性、表演性、轉譯、以及聲音物件的雕塑性《未來的鄉愁》(2009),呈現機械美學在當代藝術中的時間隱喻、影像與記憶作用力《離魂症》(2010)採樣錄像藝術在亞洲的實踐,嘗試書寫影像與身體的區域紀事。2011年在紐約執行的《台灣當代藝術TCA Project》,以操演性策展,探討區域與全球藝術生態-形式中的不對稱狀態。《憂鬱的進步》(2012)與鄭慧華合作策展台灣錄像雙年展,探索現代性發展歷程在世界不同地區所帶來的衝擊與問題。《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2016)對公共典藏與藝術史、現代性,提出七組的提問;給尚未被典藏的事物,預備了一份備忘錄。《困難的風景:聲音製圖學》(2016)以「譜」為主軸,把聲音文化的圖像取徑,提議為建立未來地圖的另類方法。為春之基金會籌劃的《聲音想怎樣?》論壇(2018),在過往由視覺藝術主導的創作生產脈洛中,探問被假設為遲到的聲音元素,如何在當代藝術的跨域思維中,以後進的姿態,同時推進兩造的問題意識。郭昭蘭的翻譯著作有Boris Groys的「藝術力」(2015,藝術家出版社)。

 

Jau-Lan Gu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odern/contemporary art, theories of art history, and curatorial practice at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Her doctoral dissertation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he question as to how American art criticism formulated an anti-modernist version of post-modern art theory by interpreting Robert Rauschenberg and Neo-Dada in the 1960s. Focusing on image, visual culture,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sound practice and visuality, her recent curatorial projects are briefly mentioned as follows. Curated by Guo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Wen Nian and Tsan-Cheng Wu, “Polyphonic Mosaic” (2006) explored the plasticity of sound objects as well as the immediacy, performativity and translation driven by the intervention of sound practice in a vision-oriented art museum. “Nostalgia for Future” (2009) presented the temporal metaphor, image and effect of machine aesthetics on memory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Somnambulism: Phantasmagoric Fugue” (2010) sampled a group of video art practice in Asia, seeking to highlight the intertext of images and bodies in this region. “TCA Project” (New York, 2011) employed performative curating to examine the ecology-form asymmetry in regional and global art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by Guo and Amy Cheng, “Melancholy in Progress” (2012the 3rd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Biennial) discussed conflicts and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ogression of modernity in the world’s various regions. “Amnesia and Malevich’s Pharmacy” (2016) framed seven sets of questions on public collection, art history, and modernity, serving as an aide-mémoire for those haven’t been collected yet. Revolving around the idea of “score,” “Harsh Landscape: Sonic Cartography” (2016) treated sound culture’s imaging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drawing maps of the future. Within the creative context dominated by visual arts, “Sound Matters” (2018) inquired into how the sound element assumed as belated takes a latecomer posture to simultaneously advance the problématiques in modern art’s reflexive discourse and contemporary transdisciplinary thinking. Apart from these curatorial projects, Guo also translated Boris Groys’ Art Power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rtist Publishing, 2015).

履歷

 

教職

 

2018—至今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美創所美術史組專任副教授2018--2019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兼國際處處長

20182019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20132018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所與藝跨所兼任副教授

20162017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碩士班教授當代藝術專題

20082012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20022008 華梵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19962002 華梵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其他經歷(節選)

 

2019/1/22  文化部108年「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計畫」評審複審

 

2019/1/9文化部108年「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計畫」評審初審

 

2018/11/26, 2018/12/10 文化部108年度選送文化相關人才視覺藝術暨策展類複決審 審議委員

 

2018/10/26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與空間」台北藝術論壇主持人

 

2018/10/4 10:00國藝會第五期的國際文化交流評審

 

2018/8/28-29 9:30-18:00國藝會:2018-2期常態補助審查會

 

2018/8/20國藝會【專題資料庫研究計畫-國際文化交流專題(視覺藝術類)】諮詢會議委員

 

2018/2/12  10:00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諮詢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8/6/8 10:00--18:0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審查委員誠品行旅

 

2018/6/7 10:0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07年國際文化交流(w3)第三期評審委員

 

2018     國藝會2018-2期常態補助審查視覺藝術類評審

 

2018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107年度第3期藝文補助申請「兩岸/國   際文化交流」(出國)評審

 

2018      台北市文化局107年度第2期藝文補助【美術類】評審

 

2018     台北市文化局107年度第1期藝文補助「兩岸/國際交流類」      

            複審委員

2018      台北市文化局107年度第1期藝文補助「美術類」複審委員

2018       高美獎複審評審

2017       國藝會 「策展人培力計畫」與「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評審

201420152017 北藝大美術系卓越獎評審

20152017       北藝大新媒所招生委員

2016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松菸Lab新主藝-創作徵選計畫」初選與決選評審

20142015 第十三、十四屆台新獎提名人

2014       第十三屆台新獎決選國際評審團委員

20152016 57屆威尼斯台灣館提名委員

20152018 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

 

策展經歷

2018     《藝術及其全球史》系列演講,北藝大美術系

2018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Communication, IMCCI,北藝大

2018     《聲音想怎樣?》論壇策劃,春之文化基金會,國北師美術館,台北

2016 《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策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O9CbQarWI

2016 國藝會中韓策展交流計畫 (第一階段執行)

2016 《困難的風景:聲音製圖學》,策展,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2015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策展,Lostgens藝術空間,吉隆坡,馬來西亞

2015 《前衛吃錯藥》楊嘉輝個展,策展,耿畫廊,台北

2015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策展,牯嶺街小劇場,台北

2014 《裂隙 島嶼》,策展,西班牙蘭薩羅特、葡萄牙馬德拉大學、厄瓜多基多當代藝術中心第三屆國際電影與地域研討會、TEA西班牙特內里費島藝術空間、西班牙大加那利島科技空間

2014 《識別系統》,張永達+郭昭蘭,關渡美術館,台北

2012 《憂鬱的進步》,與鄭慧華共同策展,鳳甲美術館,台北

2012 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策展,阿朵拉卡爾沃畫廊(Galerie Adora Calvo,薩爾曼嘉,西班牙

2011 《台灣當代藝術(TCA 計畫)》,策展,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紐約,美國

2011 《樂園:重建中》,策展,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紐約,美國

2011 《在攝影之前:視覺藝術家的影像思維》,台灣攝影博物館,台北

2010 《離魂症:幻影神遊者》,策展,大未來耿畫廊,台北

2009 《未來的鄉愁》,策展,A7958畫廊,台中

2008 《非典:漂浮於典型之上》,策展,東吳大學遊藝廣場,台北

2008 01的練習題謝宿蓮觀念水墨個展》,策展, 台北市,e-2000茶館

2006 CO6前衛文件展」《複音馬賽克》策展, 台中國立美術館,D3展覽室

 

專文節選

 

 

2017  《影像的影像:高重黎的偶像破壞與希望工程》,攝影之聲,201711

2017 主體與檔案熱(三)--關於檔案與視覺性的思考》,Art &__,陳泰松策劃,http://talks.taishinart.org.tw/forum

2016 《倒轉阿卡狄亞,丈量世界的尺度與方法》,林明弘展覽畫冊「新樂園」,誠品畫廊,201611

2015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今藝術,20153月,270期,pp.90-91

2015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藝外雜誌,20152月,pp. 41-47

2015 《大幻影:關於懸置的藝術處境,當代的寓言 評王俊傑的冷漠的賽拉維》,若絲計畫:冷漠賽拉維,畫冊,2016,台北

2015 《衝突之間的權力平衡與協商:「藝術力」的價值與問題意識》,藝術家雜誌,20151月,pp.208-209

2014-2016 台新獎提名人相關評論共14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kcl/folder_review_view

2014 《聲音之中 策展之上:聲音藝術的策展及其坐標與方位》,專題策劃,今藝術,20149月,pp.90-103

2014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識別系統-2014關渡雙年展」畫冊,2014年,台北, pp.15-17

2014 《海市蜃樓:關於未來的空間考古學》,三角誌,20142月,30 期,pp.44-45.

2014 《空間在想像:世界如何被描繪》,藝術家雜誌,20141月,464期,pp.184-189.

2013 《廢墟中的說書人》,今藝術,2013 10月,pp.120-121

2013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3/10/16

2013 《誰怕西方:生產線上》,今藝術,20132

2013 《記憶的尊嚴:人與物》,藝術收藏+設計,201312月,75期,p.110

2013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現代性幽靈的顯影》,收錄姚瑞中編「海市蜃樓」第三集,田園出版社,台北,2013pp. 65-68

2013 The Sound of Samson Young》,Art Plus, July, 2013,香港,pp.44-47

2012 《關於現代性與進步意涵的再思考》,郭昭蘭,鄭慧華,藝術家雜誌,201212月,No.451, pp.240245

2012 《形勢中的身體》,現代美術,20124, pp.48-53

2012 《對峙的身體—謝德慶》,Art Plus, 20124月,pp.38-39

2011 《重返渾沌之餌--評台北當代館reactive platform展》,展覽畫冊,201112月,台北

2011 《專訪香港聲音藝術家:楊嘉輝》,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11022

2011 《全面啓動之後》,追殺愛麗絲—最終的戰役,楊茂林畫冊,耿畫廊,20119月,pp.20-23

2011 《肉身交托 無路可退 失聲祭44》,藝術家雜誌,20115月,No432pp.284-286

2011 《溫和而隱秘的對立—羅森柏格1950年代初期作品中的作者意識》,現代美術學報,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5月,pp.9-46

2009 《在後造神運動中重返樂園》呂東興畫冊,20094月,pp.1-2.

2006 《科技藝術的探險家:羅柏特˙羅森柏格》現代美術學報,第十二期,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611月,pp.11-37

2004 《解讀羅森柏格的繪畫》,現代美術學報,第四期,台北市立美術館,pp.27-78

2003 《原始藝術前進當代美術館:魚目混珠?點石成金?或是國王的新衣--評涂維政「出世神韻一卜湳文明遺跡特展」,破報,復刊280號,20031010日,第4

2003 《以寫實之名 前瞻未來》,典藏131期,20038pp.134-137

2002 《女性不主義》典藏雜誌,1122002pp.167-168

2002 《當代施洗約翰圖像的探索》,藝術家,321期,20022月,pp. 482-487

 

演講與座談

 

2019/1/18 學學+視盟「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策展專題」,學學

2019/1/6 國美館台灣雙年展「野根莖」專家導覽

2018/12/15張永達個展,座談會,采泥藝術

 

2018/12/22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三)規模美學,徐文瑞演講回應人,2018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立方空間主辦,台灣當代文化實踐場

 

2019/11/2325Who Is Collecting?」,亞洲的南方:美學、理論、檔案亞洲理論網絡聯合工作坊(Souths of Asia: Aesthetics, Theory, Archive, Join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ith Asia Theories Network)台灣大學

 

2018/11/17「誰在典藏?誰的藝術史?一份策展報告」,機智,移行,內外—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國美館

 

2018/11/08「以典藏作為系統反思藝術史在台灣:一份策展報告」,近邊緣展覽論壇,台南藝術大學,藝象藝文空間,

 

2018/11/2 Audible Silence“演講,為Transcultural Collaboration 2018 Spoken and Unspoken”課程國際學生演講,香港浸會大學

 

2018/10/7  藝術講座|從資料庫到一段想像的歷史,台灣當代一年展主辦(郭昭蘭X簡子傑)

 

2018/4/27 「聲音作為藝術的方法工作坊」

部分一:【Artist Talk16:00 - 18:00座談參與:Ayoung Kim(韓國)、吳其育、姜宇輝部分二:【眾聲業】19:30 - 21:30聲音演出:王福瑞、廖銘和(Dino)、姜宇輝地點:草御殿Ivy Palace(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68號)

臺北藝術大學博班實驗室主辦

 

2018/4/17 「移動中的見證者、聆聽者與當事人Witness, Listener, and the Involved on the Move」聲音藝術表演與座談,Douglas BarrettCathy LaneViv Corringham家王虹凱,北藝大美術系、藝科中心、春之基金會

 

2018/5/20  第四屆科技藝術國際研討會 新媒體藝術與前瞻跨領域教育 評論人,北藝大國際會議廳,北藝大新媒系與科技藝術學會主辦

 

2018/3/10 () 19:30-21:00 VOP之夜——「影像‧機器‧高重黎」,Lightbox攝影圖書室(台北市金門街5-13),講者:郭昭蘭(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許芳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

2018/1/9 「拾回」照屋勇賢藝術家座談,陸府植深館,台中

 

2017/11/25 14:30-16:00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專家導覽,國美館,台中

 

2017/9/30 09:00-18:00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論壇,國美館,台中

 

2017/9/30 09:00-18:00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開幕論壇主持人,國美館,台中

 

2017/12/2  14:00-16:00  2017台北獎》論壇,台北當代館,台北 與談人:郭昭蘭X王聖閎

 

2017/11/1  19:00-21:00《策展篇《觀察與程序──漸進的策展力道》,富邦講堂,松菸,台北

 

2017/8/9    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講座,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一館Asia Art Center Taipei ,與談人:毛晨雨

 

2017/8/6   作為中場的時間: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與台灣館論壇,北美館,台北

2017/6/5   交陪論壇亞洲連線》會外事件,蕭壠文化園區,台南。「山城知佳子」影像特映會。與談人:港千尋(日本,多摩藝術大學教授)

2017/6/4「破碎的神聖」。展覽座談,台北當代館

2017/8/3  《耳蝸與大腦請借我》,2017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展覽講座,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K香港。

2017/2/4美術館空間的意識形態》專題講座,當代美術館,台北。與談人陳昌仁,王俊傑

2017/5/20 擔任影像中調度者的本能與遺留之痕:調度的顯現與再現》論文評論人,校際影像論壇《影像-追尋》,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臺北

2017/4/22 《策劃/策展的核心價值》藝術實踐:中部人才培力計畫,台中

2017/3/ 《時間的灰燼:邱承宏個展》座談:與談人呂岱如,伊日畫廊,臺北

2017/3/12 將至而未至—篇章上半」展覽座談,十方藝術空間。與談人陳貺怡、梁家寧

2017  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展培講師,當代美術館,台北

2016  《誰在乎台灣?誰在乎雙年展》,專題演講,台灣國立美術館,台中

2016《未來請柬對談:異見的困境:藝術,科技,社會》,人文遠雄博物館,台北[對談人洪廣冀(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郭昭蘭(獨立策展人兼藝評、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與藝跨所兼任副教授)、許全義(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交通大學科法所碩士。現任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朱文海(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博士,現任黎明技術學院、醒吾科技大學兼任講師)、未來請柬參展藝術家:莊普、吳天章、黃贊倫、許惠晴......

2016血肉身體下的關係寓言 專訪高嶺格(採訪)郭昭蘭(翻譯)岩切澪(整理)林怡秀,今藝術,287期,2016/8pp112-11

2016   《身體抗爭與言論自由》,人權與藝術座談會,郭昭蘭X孫懿柔,台北當代館

2015  《亞洲雙年展的問題意識》,台灣國立美術館,台中

2015   《亞洲的邊界與內核》,台灣國立美術館,台中

2015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人工作坊「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觀察」演講

2015 《藝術力中的策展》,演講,台灣藝術論壇,台北

2015  Lets Talk with Duchamp找杜象來聊聊》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維王俊傑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15 《當代策展何以是現代藝術偶像破壞的繼承者》,當代策展培力工作坊,國北師

2014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演講,觀念藝術之後系列演講,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4 《香港噪域》,失聲祭,噪咖,數位藝術中心,台北。

2014 《喬‧伊拉克希的白色鏡花園 》,展覽第四場座談: 「女性‧藝術‧檔案」─被殖民歷史、國家暴力與傷痕美學。時間:2014/12/27()下午2:30-5:30與談:施又熙(作家,教授書寫療癒課程)+許雪姬(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翠蓮(台大歷史系教授)+郭昭蘭(獨立策展人,藝評家)+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2014「展覽製作,身分政治以及原真性這個髒字:以華人聲音藝術為例」論文發表,「聲音藝術策展的歷史,理論,以及實踐」國際學術發表會,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2014 《刺客列傳》,專家導覽,國美館。台中

2013 《當代藝術策展與藝術實踐》,演講,崑山技術學院

2013 《視覺藝術家在文創產業環境裡的機會與挑戰》,座談,華梵大學

2012 《當代藝術中的策展人角色-以「憂鬱的進步」錄像雙年展為例》,台灣大學,台北

2012 《藝術內/外的政治與社會》,慈林基金會,宜蘭

2011 curators talk》公開演講,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 紐約,美國

2011 curators talk》公開演講,WPA(Washington Projects for Arts華盛頓DC,美國

2009 《科技藝術專題演講:就這樣,禪機點燃了科技藝術的火苗》華梵大學,文愉劇坊,台北

2009 《梅丁衍個展--台灣可樂展覽對談=梅丁衍郭昭蘭》,藝星藝術中心, 台北

2009 《科技藝術V.S. 女性藝術》,女藝會,中正藝廊,台北(與談人:曾鈺涓、袁廣鳴、郭昭蘭) , 台北

2008 國立教育資料館專題演講︰《藝術中的社群關懷─從前衛藝術到2008台北雙年展》台北

2008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專題演講︰《四種認識羅森柏格的方法—串連繪畫性別研究後現代跨領域》台北

2008「時間性、空間性:從媒體藝術與哲學詮釋兩個不同角度談起」華梵大學集賢堂華安瑞展覽座談台北

2007 藝術學研討學–論述與思想,發表《溫和而隱密的對立︰羅森伯格早期作品中的自我意識》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2007 《四種認識羅森柏格的方法:串聯繪畫、性別研究、後現代、跨領域》,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題講座,台北

2007 美術館專家導覽《複音馬賽克》台中國立美術館,D3展覽室

2006 「速度/噪音經濟學《復音馬賽克》座談會」,台中市文化中心,B1視廳室:陳泰松,黃孫權,吳燦政,郭昭蘭

 

論文口委(僅錄2018/2後)

2018/12/12賴及寧 大綱口委 新媒系研究所。指導教授:袁廣鳴

2018/ 楊禮英 大綱口委 美術系研究所。指導教授:張正仁

2018/10/8 王友璿 「打開台灣當代科技藝術的白盒子」大綱口委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指導教授:洪廣冀

其他:新媒所:蔡坤霖、王仲堃、吳方摯、歐秀詒、林晏竹、美術系與藝跨所:張博涵、曾欣霈、張培馨

 

翻譯與審定

2015 波里斯·葛羅伊斯:藝術力,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2004 溫蒂修女:西洋名畫1000幅,台灣麥克,台北

 

                      

 

1998 溫蒂修女:繪畫的故事,台灣麥克,台北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之書
文/郭昭蘭

董心如典藏廣告.jpg


在我眼中,董心如的繪畫像一本自然之書,情節全在他與自然的想入非非;有人要攀山涉海才能叫靈魂出竅,她卻在筆墨間展翅高飛,有時急速俯衝,有時心不在焉、渾然忘我。她與自然的往來,並非天長地久,海枯石爛,而是若即若離、偶有裂痕,因為她這一方立場堅定,合則來不合則對抗,就算迎合妥協,也要交叉出她獨特的韻味。不同於上一個世代面對自然時的卑躬屈膝,董心如更懂得在自我的內在保留足夠的發言位置,讓捕捉自然洶湧的「我」,即使姿態凌亂,也一樣瀟灑而豪放。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袁金塔@台灣

 

/郭昭蘭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袁金塔的創作歷程,從風格上來看,他經歷了鄉土寫實、普普風格、政治與性別諷喻;有從平面繪畫到裝置的擴展,也有陶醉在水墨的韻味與抒情;這些啟承轉合與風迴路轉,每每是一種挑戰與驚奇,但是這些轉折無不對應於一個未被述及、隱而未明的概念:「他鄉」,那個袁金塔所對應的「他鄉」,並不在作品中顯現,而是因為他如此擇善固執的對應著,折射著,而顯明。

 

「台北不是我的家」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titled2.bmp  
 
 

【隨•行】
梁至青(梁高魁)個展

2009.2.14-5.3

開幕:2009.2.14 3:00 pm

         

         苑裡的春天,很愛情。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的裡爭,暗地裡奮鬥—拼搏三部曲
文/郭昭蘭


  無論悠然慢活的曲調教人要如何輕輕吟唱,城市中靈魂的收容所永遠人滿為患。逃到這裡來的、準備再從這裡逃走的,交叉懈逅、彼此摩擦,聲音沙啞粗糙,空氣含氧量降低,警報器就要响起。 

曾慶熙,自學藝術家,2000年終結室內裝潢事業,移居陽明山投入純粹創作。2007先後發表創作「內—外」紙漿系列(圖一, 二, 三)、「永無島」系列(圖四,五,六),以及尚未公開的「遊戲邊緣」系列。

2007年底看了曾慶熙於陽明山東門美術館的悠游「內—外」紙漿系列展之後我一路回想,究竟是怎樣的生存狀態串聯了曾慶熙稍早展出的「永無島」系列之世故老練與紙漿系列的簡約與沉澱。很快地,我發現了曾慶熙尚未公開展出的「遊戲邊緣」系列,這個系列終於給我一條適切的線索,讓我得以將藝術家從表面的幾何象徵轉向俗世百態寫樣的轉變貫串起來;如此,原來隱藏著畫布背面的藝術家內裡:脆弱、固執、善感、也慢慢地在檯面上浮了出來。

試著在google搜尋曾慶熙被網路世界理解的方式,這裡的曾慶熙是商業週刊強勢提升搜尋排名下的「三合院裡的藝術夢」。 文中敘述曾慶熙拋開他在塵世累積的聲名,返回自然懷抱,從此生活從簡、步調漫活。這篇報導雖然透露了曾慶熙在事業成功與回歸山林間所作出的選擇,但是在一部獻給成功人士的週刊中,到底呈現出的,並不是曾慶熙的選擇本身的價值,而是置身在商業世界的槍林彈雨中,我們多麼需要曾慶熙慢活的故事,來緩和緊張焦慮的神經:一些些藝術、一些些大自然,不多也不少的,像飽餐一頓之後的一杯綠茶,清新而提神,只是,在這危機四伏的城市生活中,綠茶永遠不會是主菜。然而,跨出了城市的鐵幕,曾慶熙踏實地把綠茶煮成了一桌的主菜:不同於偶一為之的週末踏青,曾慶熙的陽明山山居翻轉了他人生所謂事業成功的進程,他的「遊戲邊緣」系列創作將隱藏於潛意識中的陰暗妄念層層撥開,這些無間地獄的活場面幾乎是觸碰了城市靈魂的集體潛意識。


  「仙境」(圖七)是「遊戲邊緣」系列中的開胃小菜,它呈現了藝術家把山居生活當作人生必要的渴望,攀爬到樹上的小嬰孩在「永無島系列」中即將化身影射當代社會人物之阿Q的,在這裡,他就只是一個純真的小嬰孩。在大自然的環繞之下,小嬰孩安全自在的攀升到樹梢枝頭;如果有翅膀,他應該已經飛了起來。這道以綠茶開頭的茶餐,味道畢竟不是清淡的。如果「內—外」紙漿系列是開始創作的山林生活之後,第一個以造型的變化淡寫材質旨趣的話,那麼「遊戲邊緣」系列便是要在粉飾的太平之外,搔其癢處,直到見血而膿破。「家庭派對」(圖八)、「最後決戰」(圖九)描寫的是二十一世紀的都會,「一個暗藏逸樂與殘酷、人性衝突、慾望錯置的遊戲邊緣現象」,墮落的氣味自社會陰暗角落流出,煙味混雜著酒氣,妄念牽引著遊魂。藝術家在此迷離恍惚的遊戲規則中,並非置身事外的清明第三者,「飛行媽媽」(圖十)比例上縮小的小孩,無知地面對著病榻中母親龐然的身軀。更多上演著的情節若不是曾經滄海又如何探測其深奧?「原始遊戲」(圖十一)、「暗夜」(圖十二)、「親親寶貝」(圖十三)中爭鬥的場面,「暗夜」、「壞兔子」(圖十四)參差如鋸齒般的筆觸,激盪橫掃、危機邊緣找尋狂喜的感受。有時,人們無法分辨,這樣的集體的行為究竟是出於集體自慰還是彼此傷害。但是,邊緣的遊戲持續上演,直到肉身在一陣緊張之後逐漸變形,失去彈性。「脆弱」(圖十五)是不是畫家的自畫象呢? 這個蜷縮在椅座上的男子靈魂之窗已「石化」,皮膚亦乾燥,空蕩蕩的背景暗示他既無可供憧憬的未來,也沒有足以委身的軀殼。

溢出了「內—外」紙漿的優雅,曾慶熙的遊戲邊緣畫出那個被鐵絲網所隔離的世界,也道出藝術家的善感與脆弱。然而,揭發了最不堪入目的真相之後呢?「孤枕難眠」(圖十六)首次出現了風格化的人物,預示了後續「永無島」系列中的阿Q「永無島」是一系列風格化的人像,人物來自畫家發展出的人物典型, 一個無力在現實世界展現雄風的中年男子。方正的畫布尺幅將朱儒般的人物襯托得更為矮胖、更為癡肥。畫中這位中年男子總是以赤裸上身的方式出現在畫布上,經過誇張變形之後的身體有著孩童般軀體;人物總是給人無力調適現實的感覺,可又總是作出只有孩童身上才會看到的傻笑表情。如果人物的社會適應失調是這個主角的主要症狀的話,那麼畫家並沒有對此寫下藥方,反倒是提供了一個轉折的渠道,極盡可能自陷於自我褻玩/自我褻瀆的遊戲。而這可能也是「永無島」系列最擊中要害之處,它似乎說中某些現代人內在狀態的無力感,而且就算無力,一切都還是得要繼續下去,如何下去呢?陶醉在內在的童真狀態 就算那是脫離現實最為阿Q的方法!

無論悠然慢活的曲調教人要如何輕輕吟唱,城市中靈魂的收容所永遠人滿為患。逃到這裡來的、準備再從這裡逃走的,交叉懈逅、彼此摩擦,聲音沙啞粗糙,空氣含氧量降低,警報器就要响起。如果我可以把曾慶熙的三個系列看作是他有關人生的三個面向的註腳的話,「內—外」紙漿系列是妥貼優雅的造型物件,「遊戲邊緣」系列則是一個善感脆弱的靈魂在城市拼博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漂泊;而「永無島」系列是對靈魂無知,對善惡無感,自我幻想即現實的宣告—如果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要在明的裡爭,在暗地裡奮鬥—誰不拼搏,誰就退出;既然生存規則已成事實,何不自我催眠,化自溺的幻想為事實呢?

  出身台南偏遠鄉間的曾慶熙,在他人生的旅程中經歷從鄉下到都市來打天下的拼博過程;在台灣進入後工業社會的階段中,藝術家的故事也成了多數人的集體間驗:多少個夢想改變生活的純真靈魂在謀求發達的過程中,回不去他所來自的自然母體,也許是在山間找尋安頓靈魂的片刻、也許隱身於封閉的城市收容角落、或者阿Q一點的自溺與自我陶醉,曾慶熙的拼博三部曲,不只是藝術家的個人自傳體,恐怕也是多數人潛意識裡的迴聲。

圖錄
圖一 「紙漿塑形繪畫—內外系列3」, 92×67cm 複合媒材 2001
圖二 「紙漿塑形繪畫—內外系列4」, 92×67cm 複合媒材 2001
圖三 「紙漿塑形繪畫—內外系列5」, 92×75cm 複合媒材 2001
圖四 「快樂似神仙」,162×130cm 壓克力.畫布 2007
圖五 「自得其樂」,162×130cm 壓克力.畫布 2007
圖六 「自娛娛人-男」, 162 × 130cm 壓克力.畫布 2007
圖七 「仙境」, 65 × 53cm 壓克力.畫布 2002
圖八 「家庭派對」, 130 × 80cm 壓克力.畫布 2004
圖九 「最後決戰」, 27 × 41cm 壓克力.畫布 2004
圖十 「飛行媽媽」, 30 × 30cm 油畫.畫布 2003
圖十一「原始遊戲」, 38 × 45.5cm 壓克力.畫布 2003
圖十二「暗夜」, 97 × 130cm 壓克力.畫布 2004
圖十三「親親寶貝」, 53 × 65cm 壓克力.畫布 2004
圖十四「壞兔子」,162 × 130cm 壓克力.畫布 2005
圖十五「脆弱」, 91 × 72.5cm 壓克力.畫布 2004
圖十六「孤枕難眠」, 65 × 91cm 壓克力.畫布 2006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要聽的正義之聲--張睿銓 如果你覺得人生了無希望 如果你還是被某種莫名恐懼所左右 如果你無論怎麼努力都是還覺得胸中一塊石頭頂住了喉嚨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