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想怎樣?
Sound Matters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Scroll Down)
sounds-01.jpg
時間:3/16, 3/23, 3/30, 4/13, 4/20 週五晚上19:00-21:00
地點:北師美術館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
策劃人:郭昭蘭
主辦:春之藝術基金會、北師美術館
協辦: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典藏藝術網

有一種說法表示聲音藝術是從未來主義的魯梭羅(Luigi Russolo)在1913-1930年間的作品開始的,這是第一種關於聲音遲到的說法。聲音比起繪畫、雕塑都晚到,它一直要到歷史前衛藝術那裡,才開始進入視覺藝術論述的視野。當然,這並不是說,在此之前人們不會在音樂廳中聆聽樂音、在廣場上聆聽鐘聲、在廟會上體驗喧囂的鑼鼓;而是,視覺導向的展覽空間中,被消音(muted)的聲音成了遲到的聲音。遲到的聲音因此向我們拋出了問題:聲音將如何在現代藝術的反身性論述中,在當代的跨域思維中,以一種後進的姿態推進問題意識?

「聲音想怎樣?」講座勘測遲到的聲音在藝術、文化與政治上的回響,展開的面相包括靈聽(clairaudience)的觀念與實踐、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與其認識論模型、聲音場景在中國、聲音與衝突史、文化與政治工作中的聲音實踐。

「聲音想怎樣?」以五場講座,思索聲音佔領未來如何可能。第一場講座由來自中國的聲音理論家王婧,從技術、審美、與倫理的角度,對中國聲音場景進行批判式反思。第二場香港藝術家楊嘉輝將闡述他的「戰地鐘聲:衝突的聲音史之旅」,揭示聲音文化與痕跡、轉譯與記憶政治的交匯。相較於楊嘉輝聚焦探討聲音與摩擦、隔離、宗教、戰爭的聯繫,台灣的王虹凱將注意力轉向聲音的「聚集性」,她將與觀眾一起探索如何以「靈聽」(clairaudience)作為觀念和實踐,一方面複雜化「聆聽」的政治性,同時找尋「聚集性」的各種可能。第三場講座鄭慧華與羅悅全將目光鎖定台灣現代聲音文化,考堀它如何從「控管」與「抵抗」二者的辯證軌跡中組構;他們將嘗試大膽使用「社會作曲」作為概念來囊括這個認識論的模型。

聲音理論家Douglas BarrettChristoph Cox的物質主義與Seth Kim-Cohen的理想主義之後,提出「批判音樂」一詞,以涵蓋一群利用音樂的形式不限於聲音從事文化與政治工作的當代藝術家;在第四場的講座中,他將說明當代藝術如何在聲音的限制之後,重新思索音樂。最後,第五場講座由2016文件展策展人之一的Hendrik Folkerts主講。Folkerts2016的文章「保存譜:記譜、化身與活性」(Keeping Score. Notation, Embodiment and Liveness)出發討論譜的概念。譜經常設計表演發生的空間與社會條件,也將空間、建築與社會結構提議為音樂的或者是表演的參數。這次演講Folkerts將強調譜的不同類型學,著重它們在視覺藝術、音樂、編舞與策展的面相所展開跨領域啟發。

3/16 聲音場景批判 
王婧:中國聲音場景批判:技術、審美、與倫理
主持人:王福瑞(北藝大新媒系助理教授)
回應人:張惠笙 (藝術家)

3/23 衝突或聚集
1.楊嘉輝:戰地鐘聲,及近期作品
2.王虹凱: 「共聽者,同行者」
主持人與回應人:呂岱如(獨立策展人)

3/30 聲音、現代性、社會 
羅悅全、鄭慧華: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與「社會作曲」
主持人與回應人:洪廣冀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4/13 聲音之後 
Douglas Barrett:聲音的限度:聲音之後的批判音樂
主持人與回應人:黃建宏 (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

4/20 號召群集
Hendrik Folkerts:號召群集 
主持人與回應人:徐文瑞(獨立策展人)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ST6U778AUHdXbM9F3
詳細單場演講大綱,請看這裡 https://goo.gl/oG2FbH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