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藝術的論述方式,除了藝術評論之外(這裡頭可能就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另外有策展的、以及藝術史的方法。這幾年由公部門所贊助的大型展覽提供年輕裝置藝術家熱鬧的舞台,檔期之頻繁有時讓人應接不暇,年輕藝術家在這中間快速被消費,期間難免作品重複出現在不同的展覽,或者新藝術家名單大約維持二至三年的曝光率,隨後又被另一批新藝術家名單所取代的現象。原因也許是第一批新藝術家在研究就學階段,在學校老師的支持下貢獻其作品於各大小策展,但是等到畢業,離開學校的資源後,支持他繼續創作的社會資源(如畫廊或收藏)無以維計,這時他的創作為了更為現實的生計問題也必須暫時終止。
一個個好不容易含苞待放的新枝嫩芽,就此成了往事煙雲,船過水亦無痕。

昨天下午,黃明川拍攝台灣前衛位藝術家徐瑞憲的新片,在敦南誠品試映。與會的人士幾乎將現場佔滿,這也許是明川兄交友廣闊,但我想更應該是明川的解放前衛系列已經在圈內型成一定的credit。相較於年輕藝術家在最近時興的大型策展中快速被消費的方式,黃明川與藝術家博時間,以長達6至10年的時間長期紀錄一個藝術家,在影片中藝術家的生命的﹑心理的﹑文化史的面向得以獲得豐富的呈現。將藝術家個人紀錄片與團體策展的方式相提並論,多少也些不倫不類,不過最近才剛完成co6子題策展的我,卻不免反省這兩種方式之間,藝術家以及他的作品如何被對待的方式。以這次co6的大型策展來說,媒體感興趣的層面幾乎很少是個別藝術家或個別作品,當然這與作品相對而言較为青澀不無關聯﹔但是,為了配合開幕時的媒體宣傳,展覽尚未佈展完畢,論述與媒體文章便已完全底定的情形來說,作品被經驗與體驗的可能性,總是被遠遠拋在主導的論述之後。

也許有人會笑言,想要作品被尊重,特別是像解放前衛這種方式的對待,那麼年輕藝術家先自己回家好好用功,交出個成績單再說吧。至少今天影片中的徐瑞憲就是一個鐵的事實。這當然沒錯,拿徐瑞憲跟co6的年輕人比,實在對不起徐瑞憲了。不過,在快速將年輕藝術家推上舞台的同時,如果能夠有一個不是那麼慌張的機制,不是那麼消費性的方式,是不是我們未來要就會有更多開了花也結了果的解放前衛的藝術家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