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羅森柏格已經讓我不知不覺成了羅森柏格精
同時也許也創造了一部羅森柏格聖徒傳吧

論文口試老師或者論文發表時候評論人的評語
我總是非常的在意



在意的其實不是正面或負面的評價的問題
而是他如何回應我的解讀與判斷
因為對於要以這麼小而且遙遠的題目來吸引讀者注意
我知道 有它的侷限
口試老師與評論人對於長期躲在圖書館筆耕的我
就是難能可貴的讀者
也是我少數可以對話的對象

是什麼原因要寫羅森柏格呢
專業上來說
第一是看資料夠不夠 因為足夠 所以下手
第二是客觀上議題仍有縫可插 主觀上有話未講完

不過更貼切的說法其實是
為了給自己的直覺一個合理的解釋

對於他放棄自我表現為中心的直覺
對於他無所為而為的創作策略
對於以後結構主義的方法切入同時揭穿他與後現代主義藝術評論的關係的牽連
對於東方禪學在其美學思想中的意義的好奇
對於他與反文化運動間的千絲萬縷之間的關聯的不捨
所以才願意與他繼續纏鬥吧

當我也在從評論人口中聽到她們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回應時
我才感覺到自己不是孤單的
那個剎那 才突然發現這些莫名其妙的直覺與衝動是可對話的 也有所回應的

不過課堂上偶爾意外的對話
也會讓我受寵若驚

上個禮拜
我在藝術概論的課程中
對學生說明約翰卡吉的4'33''
與羅森柏格的白色繪畫
席間我請同學舉例說明
卡吉的一段話
I have nothing to say, but I am saying it.是什麼意思


同樣的沒人理我
(其實我已經習慣自言自語很久了 雖然我很討厭這樣)






這時
每次都坐在最靠近教室後門的同學3人(這可能是最方便離開教室的位置 也是離老師最遠的人氣位置吧)
搶著舉手

心想 嗯 是要上廁所是嗎



結果這三人一句話也不說


我 真是受寵若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