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ㄧ個21世紀的美術館,才得以讓典藏陳列忠實于美術館學術研究的目的呢?2000年泰德美術館在Iwaona Blazwick的策劃下以四個範疇組織美術館的永久典藏陳列,藉此體現一種視覺化的藝術理論。

 

大致來說,歐美的20世紀典藏陳列方法,總是按照時間或者地域展開。Blazwick從過往案例分析出下列幾種不同的模式:1.時間/時刻模式 2.地緣/文化模式 3.藝術/社會模式 4.藝術家/藝術創造模式。這些模式大抵不出傳統藝術史學方法中將藝術與傳記學、社會史、文化史、區域間建立起關聯的慣例。但是,個別來說,第3種模式.將藝術與社會史、文化史聯結起來,並按照20世紀主要話題分類的方法,雖然其好處在於將藝術與生產他的社會條件作出聯繫,但缺點則是藝術錯誤地呈現為時代的象徵符號。還有,究竟如何通過歐洲與北美的藝術,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現出全球的藝術史圖景。仍舊是個問題。此外,第2種模式,依照地緣/文化去發現大都會的密切關係,例如龐畢度的[巴黎/莫斯科]「巴黎/紐約」展的侷限在於無法使永久收藏脫離西方中心主義的泥沼。至於第4個模式雖然讓觀眾容易了解,但是它讓所有的藝術處於一種非常均勻的狀態之中。

 

20世紀的藝術史研究越來越微觀。各種藝術理論如文學理論特別是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身分政治、馬克思主義、符號學都深刻地質疑美術館按照傳統藝術史邏輯編制的陳列。大家發現感性價值與歷史證明是美術館藏的目的,在它們的視野中,自治性與普遍性成為新的主體,並代表者西方的價值觀。所以,問題就變成是,如何展示20世紀藝術的創造性的同時,也必須展示超越20世紀美術館侷限的陳列邏輯。而展室陳列邏輯就是話語機制的一種體現。

雖然改寫了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模式,但是Blazwick還是從Alfred Barr的「立體主義與抽象」得到了啟發。Barr的方法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通過追溯歐洲各種主義的發展揭示抽象如何成為歐洲前衛藝術的出發點,以及歐洲藝術如何逐步將敘述性、三度空間清空,回到這個零度的狀態。Blazwick認為這種科學主義做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Barr的策劃中,假定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是經過一連串自覺的發展賦予感性經驗以形式,從而使得這種經驗從世界現實附庸的地位中獨立出來的。Blazwick從這裡得到的啟發是,不同時代運動中的藝術證明個體的藝術實驗往往有著更為廣泛的超越時代的意圖與趨勢,這些個體實驗中存在著一石激起千層浪式的交互作用。例如BaconPicassoWorhol即使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他們對待人物問題上有著內在的同步性。此外,北約國家的藝術以及那些前現代主義國家的當代藝術,也挑戰現代主義的線性發展邏輯。所以Blazwick選擇放棄線性呈現的邏輯。(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泰德美術館空間的特殊性,觀眾不一定能夠一次看完整間的展覽)

Blazwick的解決之道是切分出四個主題,觀眾即使看一個主題,也能從某一個側面掌握20世紀藝術。這四個彼此相關,但又俱有廣泛的代表性,如下:

  1. 風景/事物/環境
  2. 靜物/對象/現實生活
  3. 人體/行為/身體
  4. 歷史/記憶/社會
  • 最左邊的風景、靜物、人體、歷史俱有古典畫種的視野、可以涵蓋古典藝術的範疇,中間的事物、對象、行為、記憶則是現代藝術的範疇、最右邊的環境、現實生活、身體、社會則是當代藝術所關心的。

這個展覽模式,正如Blazwick所說的:「藝術對於博物館的挑戰是雙重的」,他不斷追問:「我們能否將博物館創造成為一個位藝術家和公眾所構成的各種群體所正視機構。換言之,博物館能否與時俱進,不斷提煉自己的呈現,並將自身作為文化爭論的空間。」

不過,2008年策展人Okwui Enwezor”The Postmodern Contellation: Contemporary Art in a State of Permanent Transition”文章中還是指出:人體/行為/身體範疇中,展示的紀錄影片Michel Allegret and Andre GideVoyage to the Congo”如何強調「裸露,沒穿衣服」(nakedness),一種帝國主義凝視下的「裸露」,如何不恰當地被放在西方藝術史中關於身體的論述框架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VYoVoiipE。Okwui 認為Tate Modern 忽略非洲複雜,豐富的表現(風格),以及其脈絡和背景,概念,可以說繼續困在非洲籍原始這概念上(傳統的非洲藝術展示的方式),僅僅以人類學的角度來展出“藝術品”(稀罕性)。

 

 

 

筆記來自皮力:策劃人的時代,南京:江蘇美術,2004

Okwui Enwezor”The Postmodern Contellation: Contemporary Art in a State of Permanent Transition”Diana Newwall: Art and Its Global History, The Open Universit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282-2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pe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